切韵音

From Phonology

《切韻》音指《切韵》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Contents

[edit] 《切韵》音的性质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韵书到底代表哪个地方的语言,学界争论不休,议论纷纷,有以下几个观点:

  1. 《切韵》代表长安的方言。(如:高本汉
  2. 《切韵》代表洛阳方音。
  3. 《切韵》是几个方言(主要是金陵邺下)的综合体系。

陆氏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只要在他参考的某一个方言裡,两个字的韵类不同,他在《切韵》里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来记这两个字的韵母,尽管在其他方言里这两个字发音相同。所以,《切韵》的音类(声类、韵类和调类)代表所有方言里的所有音类的对立:《切韵》分的音类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方言分的音类还要多。

《切韵》的音类划分和同代的《经典释文》和《玉篇》相当一致,陆法言陆德明顾野王三位学者不谋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证明《切韵》不是陆法言凭空捏造的。

[edit] 《切韵》体制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切韵》里用几个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类,因此反切上字远远比声类多,光从反切上字无法知道《切韵》里到底有多少个声类。

[edit] 研究方法

清末,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只好用《广韵》进行研究。首先,他分析出《广韵》里哪些字是后起的,去掉那些字,尽量恢复已失传的《切韵》的原貌。然后,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他发现,韵图上的三十六字母系统不全,必须加以补充修正——正齿音“照、穿、床、审”各分为两类:

  • 照(庄 / 照二)和(章 / 照三)
  • 穿(初 / 穿二)和(昌 / 穿三)
  • 床(崇 / 床二)和(船 / 床三)
  • 审(生 / 审二)和(书 / 审三)

[edit] 系联法的基本原则

无论在《切韵》还是在《广韵》裡,反切上字的运用是随意的,属于同一个声类的不同的字条有不同的反切上字。但是,一个声类最多也不会有超过30个不同的反切上字(溪母有29个:一二四等:苦口康枯空恪牵谦楷客可/三等:去丘区墟起躯羌绮钦倾窥诘祛岂曲卿弃乞)。因此,只要把所有反切上字归纳成声类就可以理解《广韵》里的声类体系。系联法的运用原则如下:把用来当反切上字的字查出其反切上字,这两个反切上字应该注同一个声母,这样把所有的反切上字系联起来就可以把反切上字归纳成几个组,同一个组的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母。例如:“可”枯我切,“枯”苦胡切,“苦”康杜切,“康”苦冈切,由此可以推断“可”、“枯”、“苦”和“康”注同一个声类。“空”苦红切、“楷”苦骇切、“口”苦后切、客“苦兼切、牵”苦坚切,由此可以推断“空”、“楷”、“口”、“客”、“牵”五个反切上字和“苦”属于同一声类,因此和“可”、“枯”、“康”也属于同一声类。

但是,这个系联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同一个声类的反切上字系联不起来,例如:端母有“都丁多当得德冬”七反切上字,“冬”都红切、“都”当孤切、“丁”当经切、“当”都郎切,“冬都丁当”四个字系联起来,“多”得何切、“得”多则切、“德”多则切,“多得德”也系联起来,但是两个组不能系联。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参考“又音互见”的反切,这就是说,当某个字有几个读音,而且那两个读音属于不同的韵类,那个字在《广韵》出现在两个地方。在每个地方用“又音”注明该字的另外那个读音。有时候,《广韵》里用不同的反切上字来注同一个读音:这两个反切上字肯定属于同一个声类,尽管这两个字可能系联不起来。

例如:“涷”有平声和去声两个读音,在平声东韵的词项里写着:“涷,泷涷沾渍说文曰水出发鸠山入于河又都贡切”。“涷”字处于“东”之后,其平声读音和“东”字一样,所以没有注明。“又都贡切”的意思是“涷”字也有去声的读音“都贡切”。去声送韵的词项的内容为“涷,瀑雨又水名出发鸠山多贡切又音东”。由此可见,“涷”字有两个读音,一个平声的读音,和“东”字一样,也有去声的读音,但这个读音在两个地方用不同的反切:“都贡切”和“多贡切”。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都”和“多”属于同一个声类,因此“冬都丁当”和“多得德”两组反切上字可以系联起来。

[edit] 声母

鄭、高、王、李、邵五家中古聲母對照表
聲母 鄭張尚芳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脣音 p p p p p
ph
b b b b
m m m m m
舌頭 t t t t t
th
d d d d
n n n n n
l l l l l
舌上 ʈ ȶ ȶ ȶ ȶ
ʈh ȶʻ ȶʻ ȶʻ ȶʻ
ɖ ȡʻ ȡ ȡ ȡ
ɳ ȵ n n ȵ
齒頭 ts ts ts ts ts
tsh tsʻ tsʻ tsʻ tsʻ
dz dzʻ dz dz dz
s s s s s
z z z z z
正齒莊 照tʂ
tʃh 穿tʂʻ tʃʻ tʃʻ tʃʻ
牀dʐʻ
ʃ 審ʂ ʃ ʃ ʃ
ʒ 牀dʐʻ , dʑ ʒ, z(同源字典) ʒ ʒ
正齒章 tɕ後tʃ 照tɕ
tɕh後tʃh 穿tɕʻ tɕʻ tɕʻ tɕʻ
dʑ後dʒ ʑ ʑ 常ʑ 常dʑ
ɕ後ʃ 審ɕ ɕ ɕ ɕ
ʑ後dʒ 牀dʑʻ ʑ
ȵ/ȵʑ後 ʎʒ ȵʑ ȵʑ ȵ ȵʑ
牙音 k k k k k
kh
ɡ ɡʻ ɡ ɡ ɡ
ŋ ŋ ŋ ŋ ŋ
喉音 ʔ ʔ 0 ʔ ʔ
h x x x x
ɦ ɣ ɣ ɣ ɣ
ɦ後0 喻三j ɣ 匣ɣ 匣ɣ
j 喻四0 餘j 羊0 0
中古漢語聲母(《切韻》系統)
表中字母分別爲polyhedron的中古漢語拼音方案 / 潘悟雲的擬音的國際音標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脣音 p / p ph / -{並}- b / b m / m
舌音 t / t th / d / d n / n
tr / ʈ thr / ʈʰ dr / ɖ nr / ɳ
l / l
齒音 c / ts ch / tsʰ z / dz s / s zs / z
cr / chr / tʂʰ zr / sr / ʂ zsr / ʐ
cj / chj / tɕʰ常(禪) zj / nj / ȵ sj / ɕ zsj / ʑ
牙音 k / k谿 kh / g / g ng / ŋ
喉音 q / ʔ -{云}- (無) / ɦj j / j h / h gh / ɦ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