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

From Phonology

《切韻》是現今可攷的最早的韻書,隋 陸法言著。蕭該、顏之推等人對該書的成書也發揮過重要作用。

原書久佚,但其語音系統(一般簡稱作音系)保留在其增訂本《廣韻》中流傳至今。近世也陸續有該書的殘本出土,得以與《廣韻》相印證。全書以韻目為綱,共分193韻;又按四聲歸入上平、下平、上、去、入四卷。同韻之字字音相同者歸納爲小韻。於是同音字全被歸在一起。每一音前標以圓圈,頭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釋義。

學界普遍認同,《切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面貌。這一語音系統完整的保存在後來的《廣韻》,甚而《集韻》等書中。因此將依據後兩者複原出來的語音系統稱為「切韻音」,作為中古漢語的代表。但這個「切韻音」應該如何理解呢?有學者認為,它就是當時某地,譬如洛陽的實際語音。但也有學者認為,陸法言是河北人,顏之推是山東人。陸法言在《切韻序》又說:「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如果僅是記錄實際語音,何須討論決定呢?因推「切韻音」起碼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

《切韻》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從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廢。而其歸納的語音體系,經《唐韻》、《廣韻》、《集韻》等等一脈相承的增補,一直是官方承認的正統。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