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s/英語的屈折構詞和詞彙的惡性膨脹
From Phonology
印欧语系诸语言最初都是典型的曲折语。我试着把曲折(flexion)的涵盖范围扩大一点,把它用在语义和构词的层面上。这样我们会发现,印欧语系的诸语言有靠曲折(内部、外部)来构词和区分词义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遍。如:英语的flow(流) --flood(洪水,潮)、fly(飞)--flight(飞翔n.)、strike(打、撞击)--stroke(一击)--struggle〘注〙 (挣扎)等都是通过内部曲折来构造新词区别语义的。
构词的外部曲折可以理解成派生,但词缀也有形态和发音上的变化。如:in- ,invisible、impossible,super- surface、superpower、superlative、supreme等。
即便是复合词也有曲折现象存在,如 sheep+herd=shephred。 英语中的拉丁、希腊和法语借词在构词上也同样富于曲折变化。这种普遍的构词曲折导致了象英语这样的欧洲现代语言,好多词素相对于词而言丧失了独立性,这样的词在直观上给人的感觉也成了不可分割的。比如人们很难从unite中分出uni和ite,也很难从survey中分出sur(super)和vey (videre--see)——survey跟supervise同源。从后者还能看到同义(甚至同源)词素的重叠使用所造成的混乱。
同样是拼音文字,德语的精密度和明确性就要比英语好得多。德语基本上不允许连诵——不光是词之间的连诵也包括本族语派生词的前缀和词干之间以及复合词的各单纯词之间的连诵。德语也没有非重读音节元音弱化的现象。德语中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借词的拼写都自成体系,大体上都能摸清来龙去脉。因此除了外来词(借自英语等其他外语),词和词素之间的关系都是比较明晰的。这样的拼音文字不会因为词汇量无限膨胀而引发理解和认读的困难。
英语词汇发展的畸形还在于几种不良的构词法,罪魁祸首就是首字母缩略法(如:opec、un、aids、sars等)和逆成法(如:sampe<- -example,sport<--export,ad.<--advertisement等)。采用这样的方法所构成新词只图了一时方便,而毫无理据可言,这种做法严重地破坏了语言的自我修正能力。遗憾的是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正象癌症一样在语言(不仅是英语)中扩散。
所以我说拼音文字本身并不是词汇不良扩张的病灶之所在,语言能否健康发展由语言的自身特点和使用者的态度决定权。
以上分析還没有击中要害。英语和类似的西方语言最要命的弱点在于它的语音系统是开放型的,这样的语言允许所有音位的自由组合,甚至不断吸收别的语言中的音位成为自身语音体系的成员。相对而言汉语的语音体系是封闭型的,汉语的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固定的音节数和调类,几乎不接受任何自身语音体系中不存在音位和音节。所以说,象汉语这样的语言即便走拼音化的道路可不大可能发生象今天的英语那样的拼读混乱。
有女同車 22:10, 19 April 2007 (EDT)
boccomon
- â ——struggle还包含了后缀-el,既有内部曲折也有外部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