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图
From Phonology
韻圖,又叫等韻圖,是古代的一種語音表,它將漢字的全部發音繪製在一套表格裏,讀圖者在表中找到某字後即可通過查看該字所在的行列來確定其發音。韻書中的反切所表示的讀音,都可以在韻圖中系統的表示出來。現存最古的韻圖是《韻鏡》。
Contents |
韻圖的功用
韻圖是韻書的審音參考書。因為古代中國沒有音標和拼音文字<ref>確切地說是漢族沒有自己的拼音文字</ref>,而通過反切給漢字注音並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字音的結構特點來。反切的拼字法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母和調,但相同的聲母可以用不同的反切上字,相同的韻母和聲調也可以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所以反切對聲、韻、調的描述缺乏科學抽象性,不容易透過它體現出字音的結構及整個語音系統的音節特點來。另外,反切的兩箇組成部分僅對字音分析到了聲母和韻母加聲調。而比韻母加聲調更細微的語音成分呢?顯然反切對此是無能為力的。那麼,等韻圖就是爲了彌補反切的這些缺欠而產生的。通過韻圖,我們可以將漢語的音節分析到音位的程度;通過韻圖,我們也可以瞭解整個語音系統的面貌。
過去常有人說,韻圖是用來解釋反切的,似乎通過觀摩韻圖就能夠參透反切的真諦似的,其實這種解釋是很成問題的。韻圖中每一種字音只列一個代表字,而代表字又通常是韻書中相映小韻的首字,韻圖並不專文收錄反切上下字,因此你在韻圖中不見得就能查到想查的反切上下字,找不到反切字也就無從得知其所屬的聲、韻、調等,又怎麼能夠知道拼出來的是甚麼音呢!韻圖的實際功用就是相當於現代的聲韻調配合表,即如上文所提到的悉曇一樣的練音表。
韻圖的缺點
古代韻圖為了要節省空間,當一格中的字太多,而附近的格子又有空間時,便會「借放」到別的地方,這造成了後代讀書人的一大麻煩。而且,韻圖的分類跟反切的分類有時代上的不同,這樣又造成了許多「借放」的情形。還有,韻圖對於各類語音如何發音的描述很模糊,韻圖也常常遷就古代的反切與古代的分類,後代讀書人的發音要是和韻圖作者不同,便很難了解韻圖代表的發音。最後導致韻圖的作者與其他學者必須再編寫韻圖的「門法」,來對韻圖做解釋。隨著時間演進,語音變化,門法就越寫越多,最後到了明清時代,韻圖附的門法多到十幾條,不僅沒有使韻圖變簡單,反而讓韻圖成為「天書」。
現代的研究
自從失傳的《韻鏡》從日本找回來之後,中古漢語的研究又多了一個目標,尤其是重鈕問題更是幾十年來的重要課題,中古漢語的擬音也必須依賴韻圖。另外,藉由研究宋元韻圖,也可以了解宋元 音韻的流變,這都是單從韻書中很難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