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图

From Phonology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聲母)
(聲母)
Line 14: Line 14:
==韻圖的分析和概念==
==韻圖的分析和概念==
===聲母===
===聲母===
-
韻圖的聲母通常有兩種標注方式:如上圖《韻鏡》中所用的「牙音」、「清」、「濁」之類的可稱作五音或七音類。另有就是直接用字母的,多用[[三十六字母]]。七音、五音、清濁之類概念繁雜難懂,下面著重介紹一下這些術語和中古聲母、三十六字母的對映關係。
+
韻圖的聲母通常有兩種標注方式:如上圖《韻鏡》那樣採用「牙音」、「清」、「濁」之類的可稱作五音或七音類。另有就是直接用字母的,多用[[三十六字母]]。七音、五音、清濁之類的概念繁雜難懂,具體含義請參考下表「三十六字母」中的標目。必要的說明見表下附注。
-
{{中古漢語聲母}}
+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
====輕濁====
+
*韻圖中的清濁是就發音方法而論的。傳統音韻學在這方面的術語有一些是含混不清的。
-
韻圖中清濁是就發音方法而論的。一般'''清'''或'''全清'''指現代[[語音學]]中的清[[擦音]]或[[不送氣]]清[[塞音]],若兩種術語並舉,則全清指塞音,清指擦音,這是音韻學上業已定性的叫法。如韻鏡中脣、舌和牙音的右數第一列爲全清弗送氣塞音。'''次清'''指送氣塞音。'''濁'''或'''全濁'''指濁[[擦音]]或濁[[塞音]],若兩者並舉則前指擦音後指塞音。'''清濁'''或'''次濁'''指[[鼻音]]、[[流音]]。
+
**一般而言'''清'''或'''全清'''指現代[[語音學]]中的清[[擦音]]或[[不送氣]]清[[塞音]],若兩種術語並舉,則全清指塞音,清指擦音;
-
====五音、七音====
+
**'''濁'''或'''全濁'''指濁[[擦音]]或濁[[塞音]],若兩者並舉則前指擦音後指塞音。
-
五音或七音是就發音部位而論的。五音即喉、牙、舌、齒、脣
+
**'''清濁'''或'''次濁'''指[[鼻音]]、[[流音]]。
-
====喉音====
+
***在《韻鏡》中脣、舌、牙、齒音的右數第一列,上標「清」者爲不送氣塞音,即全清。右數第三列,上標「濁」者爲濁塞音,即全濁。喉音欄右屬首列是[[零聲母]]——也可以理解成喉塞音[ʔ]。其他單標「清」或「濁」字的列都是所在欄相同部位的擦音。喉音的「清濁」對映的[[音位]]是中古聲母的[[喻三]]和[[喻四]],實際音值如何,有爭議。「舌音齒」的右、左分別對映三十六字母中的「半舌」、「半齒」。
-
全清(清):
+
-
====牙音====
+
*《韻鏡》中的脣音無輕重的區别,這與《[[切韻]]》、《[[廣韻]]》的音系一致;舌音亦不分'''舌頭'''、'''舌上''',但這兩類音在[[#等|等]]的安排上的涇渭分明,所以學界一分認為,舌頭、舌上無論在《韻鏡》還是《切韻》中都是截然不同的兩套聲母。齒音在《切韻》音系中雖然有三套(見文末「中古漢語聲母表」),但在《韻鏡》中卻僅列一欄,人們同樣能夠通過觀查它[[#等|等]]的安排方式,分出這三套聲母來。
-
====舌音====
+
-
====齒音====
+
-
====脣音====
+
==韻圖的功用==
==韻圖的功用==

Revision as of 02:20, 19 August 2006

韻圖,又叫等韻圖,是古代的一種語音表,它將漢字的全部發音繪製在一套表格裏,讀圖者在表中找到某字後即可通過查看該字所在的行列來確定其發音。韻書中的反切所表示的讀音,都可以在韻圖中系統的表示出來。現存最古的韻圖是《韻鏡》。

Contents

韻圖的由來

今現存最早的韻圖《韻鏡》的作者尚未考明,所以對韻圖的由來只能根據歷史背景推斷。一般認為,韻圖的起源跟佛教有關,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是這樣的:

來華傳敎的僧人爲了學習漢語的語音,他們很自然地會採用在印度通行的一種練音方式,這種練音方式所使用的敎本在梵語裏稱作悉曇(siddham),悉曇就是將梵文元音一個個輪流與輔音相拼而製成的音節表。於是就有人對韻書加以分析後仿照悉曇的模式繪製成了漢語的音節表,這就是韻圖。

韻圖的形式

File:韻鏡.jpg 上圖是《韻鏡》的第一頁韻圖,即「内轉第一合」。歷來的韻圖在結構上都與此圖相仿。如圖, 頂端橫欄列聲紐(聲母),左側縱欄列韻目,右側標明目次(頁碼)、,中間圓圈與字雜錯的部分就是正文。正文中的每一格都能根據它的縱橫位置(類似數學裏的坐標)得出相映的讀音,有字的,就是該字的讀音,也是對映韻書中那一箇小韻的讀音,畫成圓圈的,就是有其音而無其字。

韻圖的分析和概念

聲母

韻圖的聲母通常有兩種標注方式:如上圖《韻鏡》那樣採用「牙音」、「清」、「濁」之類的可稱作五音或七音類。另有就是直接用字母的,多用三十六字母。七音、五音、清濁之類的概念繁雜難懂,具體含義請參考下表「三十六字母」中的標目。必要的說明見表下附注。

三十六字母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脣音 重脣音 -{並}-
輕脣音
舌音 舌頭音
舌上音
齒音 齒頭音
正齒音 穿
牙音 谿
喉音
半舌音
半齒音
  • 韻圖中的清濁是就發音方法而論的。傳統音韻學在這方面的術語有一些是含混不清的。
    • 一般而言全清指現代語音學中的清擦音不送氣塞音,若兩種術語並舉,則全清指塞音,清指擦音;
    • 全濁指濁擦音或濁塞音,若兩者並舉則前指擦音後指塞音。
    • 清濁次濁鼻音流音
      • 在《韻鏡》中脣、舌、牙、齒音的右數第一列,上標「清」者爲不送氣塞音,即全清。右數第三列,上標「濁」者爲濁塞音,即全濁。喉音欄右屬首列是零聲母——也可以理解成喉塞音[ʔ]。其他單標「清」或「濁」字的列都是所在欄相同部位的擦音。喉音的「清濁」對映的音位是中古聲母的喻三喻四,實際音值如何,有爭議。「舌音齒」的右、左分別對映三十六字母中的「半舌」、「半齒」。
  • 《韻鏡》中的脣音無輕重的區别,這與《切韻》、《廣韻》的音系一致;舌音亦不分舌頭舌上,但這兩類音在的安排上的涇渭分明,所以學界一分認為,舌頭、舌上無論在《韻鏡》還是《切韻》中都是截然不同的兩套聲母。齒音在《切韻》音系中雖然有三套(見文末「中古漢語聲母表」),但在《韻鏡》中卻僅列一欄,人們同樣能夠通過觀查它的安排方式,分出這三套聲母來。

韻圖的功用

韻圖是韻書的審音參考書。因為古代中國沒有音標和拼音文字<ref>確切地說是漢族沒有自己的拼音文字</ref>,而通過反切給漢字注音並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字音的結構特點來。反切的拼字法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母和調,但相同的聲母可以用不同的反切上字,相同的韻母和聲調也可以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所以反切對聲、韻、調的描述缺乏科學抽象性,不容易透過它體現出字音的結構及整個語音系統的音節特點來。另外,反切的兩箇組成部分僅對字音分析到了聲母和韻母加聲調。而比韻母加聲調更細微的語音成分呢?顯然反切對此是無能為力的。那麼,等韻圖就是爲了彌補反切的這些缺欠而產生的。通過韻圖,我們可以將漢語的音節分析到音位的程度;通過韻圖,我們也可以瞭解整個語音系統的面貌。

過去常有人說,韻圖是用來解釋反切的,似乎通過觀摩韻圖就能夠參透反切的真諦似的,其實這種解釋是很成問題的。韻圖中每一種字音只列一個代表字,而代表字又通常是韻書中相映小韻的首字,韻圖並不專文收錄反切上下字,因此你在韻圖中不見得就能查到想查的反切上下字,找不到反切字也就無從得知其所屬的聲、韻、調等,又怎麼能夠知道拼出來的是甚麼音呢!韻圖的實際功用就是相當於現代的聲韻調配合表,即如上文所提到的悉曇一樣的練音表。

韻圖的缺點

古代韻圖為了要節省空間,當一格中的字太多,而附近的格子又有空間時,便會「借放」到別的地方,這造成了後代讀書人的一大麻煩。而且,韻圖的分類跟反切的分類有時代上的不同,這樣又造成了許多「借放」的情形。還有,韻圖對於各類語音如何發音的描述很模糊,韻圖也常常遷就古代的反切與古代的分類,後代讀書人的發音要是和韻圖作者不同,便很難了解韻圖代表的發音。最後導致韻圖的作者與其他學者必須再編寫韻圖的「門法」,來對韻圖做解釋。隨著時間演進,語音變化,門法就越寫越多,最後到了明清時代,韻圖附的門法多到十幾條,不僅沒有使韻圖變簡單,反而讓韻圖成為「天書」。

現代的研究

自從失傳的《韻鏡》從日本找回來之後,中古漢語的研究又多了一個目標,尤其是重鈕問題更是幾十年來的重要課題,中古漢語的擬音也必須依賴韻圖。另外,藉由研究宋元韻圖,也可以了解宋元 音韻的流變,這都是單從韻書中很難了解的。

參看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