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

From Clino

Contents

[edit] 胆囊的作用

胆囊主要承担着胆汁的储存,浓缩,代谢,运转任务,参与人体消化代谢,也是人体胆酸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edit] 结石成因

40岁以上肥胖女性,是胆结石的易发人群。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而中老年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减少,代谢水平下降,故结石容易形成。胆结石是在胆脂酸与胆固醇比例失调的情况下,胆固醇出现结晶所致,只有特殊情况是胆囊分泌的胆液由胆管流到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的细菌回流到胆囊而形成感染。也就是说胆固醇即过剩的脂肪是胆结石的元凶。

[edit] 分类

[edit] 按结石类型分

大约70%以上为胆固醇结石,另有30%为胆色素类结石。

正常的情况下,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及胆固醇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维持胆汁液体的稳定性。当胆汁酸及卵磷脂减少,胆固醇增加时,则胆固醇被沉淀析出,形成结石。

[edit] 按症状分

  • 无症状胆囊结石

即隐性胆囊结石,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消化不良症状。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

  •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1. 伴急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
  2. 伴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
  • 出现胆囊外合并症的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可出现严重的胆囊以外的合并症。当胆囊结石因多种原因,如油腻饮食、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或药物及针灸治疗,结石可能自胆囊排至胆管,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可能经俄狄氏括约肌,排至十二指肠,并可能在排石过程中诱发胰腺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当胆囊内排出的结石不能通过俄狄氏括约肌时,即形成胆道梗阻。这样可能造成因胆道压力增加而形成肝损害,如果伴有细菌感染,即可发生严重的胆道感染,甚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从而危及生命。

[edit] 治疗

[edit] 无症状胆囊结石

对这类结石患者一般不需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尚有不同意见。

  • 主张不做胆囊切除术的理由:

这类病人术前无症状或仅有不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贸然手术,术后症状有时比术前还要多.有人还认为,胆囊结石只有1%的癌变机会,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也为1%左右。

  • 主张做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理由:

这类结石很难消失,且有随时发作的可能,甚至可能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坏疽性胆囊炎、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长期慢性刺激会有癌变机会。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机会增加,故以尽早手术切除为好。

根据我们的经验,凡确属在查体中发现的胆囊结石,但患者无自觉症状,均采用定期随访的方法观察,待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时再考虑手术。对其中具有服用口服溶石药物条件的病人可以服用溶石药物。采用排石治疗宜持慎重态度,因胆囊结石排石的成功率很低,且有诱发急性发作、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或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可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edit] 切除胆囊的弊病

  • 手术切除胆囊,只能解决已产生的结石,不能排除产生结石的种种因素。切除胆囊后约有25%-30%的患者会发生术后综合症,表现为腹痛,腹胀,胸闷,打嗝,腹泻等。
  • 胆囊切除后,成石因素的作用部位发生变迁,部分病人可在肝内胆管或者胆总管再生结石。这些部位的结石要比胆囊内的结石治疗还要复杂得多。故我认为宁可让结石在胆囊内治疗,也要避免在其他部位再生结石。
  •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结肠癌的发生与胆囊切除有一定关系,胆囊切除后胆酸池缩小,胆汁在肠道持久性流动,导致结肠癌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edit] 妈妈的胆囊结石

  • 有多个胆囊结石,最大的达到12*6MM,属无症状胆囊结石.

[edit] 外部链接

[edit] 有问必答

[edit] 待读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