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孕

From Clino

Contents

[edit] 时机选择

  • 最佳的受孕年龄(24-27岁)

女性生育旺盛时期是20-30岁。从生理上看,女性生殖器官一般在20岁以后才逐渐发育成熟,骨骼的发育成熟则要到24岁左右。如在骨骼尚未发育成熟前怀孕,母子就会互相竞争营养,从而影响母亲骨骼发育的进程。而且由于子宫收缩无力、胎位不正、胎儿发育不良等,又会影响婴儿的健康。所以,女性在24-27 岁生育比较合理,最好不超过30岁,特别不要超过35岁。因为妇女年龄过大,卵细胞发生畸变的可能性增加,受孕后胎儿畸形率也会上升,不利于优生。 

  • 最佳的受孕季节(春末,秋初)

四季的变化对人类受孕、怀孕和生育有着明显的影响。选择怀孕的理想季节,对母亲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很重要的意义。专家认为受孕最佳的季节是春末或秋初即3-4月份或9-10月份怀孕较为理想。

一般应避开11~12月.如果在此期受孕,临产期就处在炎热的夏季,不仅宝宝要经受炎热的考验,妻子也容易发生产褥期中暑,增加患病的机率.

  • 最佳的受孕时间(排卵期) 

  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排卵期当天及前5天,性交受孕率较高,受孕率的“顶点”是排卵那天。为了增加受孕的机会,提高胎儿质量,排卵期前男女双方之间应节欲一段时间,使双方精血旺盛。性交次数过疏或过频都不利于受孕,性交间隔过短,精液稀薄精子量少,不利于受孕,通常要在排卵期性交前节欲3-5 天,以保证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精子受精。另外,应尽量安排在最接近排卵日的时间性交。因为排卵之前过早性交,精子在妇女性生殖道里停留时间过长,至排卵后过迟性交,卵子等等时间过久,受精时质量差。两种情况都影响受精卵的质量,不利于优生。 

  女性受孕不一定必须有性高潮,但性高潮可以增加受孕机会,因为性高潮中子宫内为正压,性高潮后急剧下降到负压,子宫内产生吸引作用,有利于精子的游入。另外在性兴奋中,阴道的内2/3段膨大,变成性交后的精液池,外1/3段收缩,减少精液外流,而且兴奋时子宫上提,消退期子宫下降,这也有利于精子从精液池流入子宫。再者,性兴奋中,阴道分碱性粘液,使平常呈酸性的阴道环境PH值上升,有利于精子的生存和活动。

[edit] 受孕几率

据统计,集中在可孕高峰日(即排卵日)前后同房,可使75%的妇女在2.76个月经周期内受孕、这样我们就能大体算出,无生育障碍的夫妇月平均受孕成功率为27%

一种情况是,精子虽然与卵子结合了,但在妇女知觉已怀孕以前就流了产.妇女还以为是月经来潮,临床上称之为早早孕丢失或亚临床自然流产。这主要是因为精卵结合后还未着床,或着床后受精卵扎根不深就进行性交,或妇女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外力撞击、疾病等原因引起胚泡脱落。有人估计,这种早早孕丢失的可能性高达30%左右。换句话说,无生育障碍的夫妇所以一次受孕未获成功,半数是由于夫妇缺乏性保健知识造成的。一向月经正常,如某次月经提前或延后,经血中有紫块,很可能属于早早孕丢失。

[edit] 因素

[edit] 房事频率

青年夫妇正常的房事频率为三四天一次. 性交过稀,超过七天,以至死精太多,或性交过频,一天一次,甚至一夜数次,以至成熟精子太少,这些均会影响精子活力,同样会错过受孕好时机。

[edit] 营养

有些青年夫妇片面认为营养越好,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就越高,就能生下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来,于是乎在准备受孕的日子里天天膏粱厚味,外加补品甜食,结果造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过剩,导致酸碱失调,使体液(包括血、汗、唾液、精液、阴水等)偏酸,在女方,过酸的阴道环境能过多杀死精子,而宫颈黏液过稠,使精子不能穿透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相遇;在男方,精液偏酸,也会使精子大量死亡,健康精子达不到一定量,就不能保证受孕成功。

在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中,不少是属酸性体质。因此,在准备生育的3个月中,饮食宜清淡,以素食为主,鱼肉为辅,多吃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确保体内酸碱平衡。同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心胸开朗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这样不仅受孕易获成功,对以后孩子的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育也极有利。

[edit] 心理

常见的是近半个月中有过较大的情绪波动,如过分的焦虑、抑郁、悲伤等,特别是经过长期生育准备、一心求得一个好宝宝的人,越接近“临战”时刻,心理越是紧张。这些情绪因素发生在女方、会使女方内分泌失调而影响正常排卵,错过受孕时机;发生在男方,会使男方因心理过于紧张而发生早泄或阳痿。

因此,在正式受孕前要进行多次训练。方法如下:坚持基础体温测量,预测排卵日期,同时参考自我感觉(阴水稀薄透明,增多外流)确定排卵日,在排卵那天先睡觉后同房(不要忘记用阴茎套!)。因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不仅体力恢复,而且激素分泌增多,心态平静,情绪稳定,性交时间较长,男女双方均可达到性满足。这种演习不限于排卵期,平时性生活中也可使用。

[edit] 参见条目

[edit] 外部链接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