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

From Phonology

Revision as of 08:04, 2 February 2005 by 向柏霖 (Talk)

上古汉语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法的基础上,其原则和印欧语完全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上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的汉语同源词借词) 。

韵部

最早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复古"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他把上古韵归纳成十部,每一个韵部包含几个《广韵》韵类,而且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

上古汉语的特征

以前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但是近几年,中国学者潘悟云和法国学者沙加尔不谋而合达到了一致的结论:上古汉语不仅有复辅音,也有次要音节,汉朝以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第一个音节是弱化音节,其主元音为ə,没有韵尾。这个结论目前还存在争议。

汉字是不完整的文字系统,不能直接反映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为了了解到这些形态变化,必须使用隋朝唐朝反切里出现的异读现象。例如:“解”,有几个读音:中古古隘切(見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jie3 )和中古胡買切(匣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xie4);第一个有清声母(见母,中古k-)有主动意义,是及物动词,第二个有浊声母(匣母,中古ɦ)有被动意义:声母的清浊和动词的主动/被动性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专家认为是某种前缀导致动词声母的浊化。

有时候,不同汉字可以代表同一个词根的几个形态,例如:“见”(中古古電切見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主动意义,“现”(中古胡甸匣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被动意义,这对动词类似于上述“解”字的两个读音,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使用两个符号来区分主动和被动的读音。


参见

Template:汉语fr:Chinois archaïque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