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
From Phonology
m |
|||
Line 8: | Line 8: | ||
[[1954年]]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Haudricourt)通过历史比较法的考察,发现[[越南语]]的声调是已经脱落了的[[韵尾]]的痕迹,这些韵尾在比较原始的亲属语言中(如[[克木语]])仍然存在.他发现,越南话的上声来自喉塞音,去声来自-s.由于越南话和汉语的声调系统很相似,他提出汉语的声调有同样的来源,上古汉语没有声调. | [[1954年]]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Haudricourt)通过历史比较法的考察,发现[[越南语]]的声调是已经脱落了的[[韵尾]]的痕迹,这些韵尾在比较原始的亲属语言中(如[[克木语]])仍然存在.他发现,越南话的上声来自喉塞音,去声来自-s.由于越南话和汉语的声调系统很相似,他提出汉语的声调有同样的来源,上古汉语没有声调. | ||
- | + | 这个假设得到了很多印证,最明显的一个是可以自然的解释"阴入韵对转": | |
===上古汉语有次要音节说=== | ===上古汉语有次要音节说=== |
Revision as of 08:53, 2 February 2005
上古汉语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法的基础上,其原则和印欧语完全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上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Contents |
韵部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复古":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每一个韵部包含几个《广韵》韵类。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禁,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上古汉语无声调说
1954年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Haudricourt)通过历史比较法的考察,发现越南语的声调是已经脱落了的韵尾的痕迹,这些韵尾在比较原始的亲属语言中(如克木语)仍然存在.他发现,越南话的上声来自喉塞音,去声来自-s.由于越南话和汉语的声调系统很相似,他提出汉语的声调有同样的来源,上古汉语没有声调.
这个假设得到了很多印证,最明显的一个是可以自然的解释"阴入韵对转":
上古汉语有次要音节说
以前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但是近几年,中国学者潘悟云和法国学者沙加尔不谋而合达到了一致的结论:上古汉语不仅有复辅音,也有次要音节,汉朝以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第一个音节是弱化音节,其主元音为ə,没有韵尾。这个结论目前还存在争议。
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
汉字是不完整的文字系统,不能直接反映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为了了解到这些形态变化,必须使用隋朝和唐朝的反切里出现的异读现象。例如:“解”,有几个读音:中古古隘切(見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jie3 )和中古胡買切(匣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xie4);第一个有清声母(见母,中古k-)有主动意义,是及物动词,第二个有浊声母(匣母,中古ɦ)有被动意义:声母的清浊和动词的主动/被动性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专家认为是某种前缀导致动词声母的浊化。
有时候,不同汉字可以代表同一个词根的几个形态,例如:“见”(中古古電切見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主动意义,“现”(中古胡甸匣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被动意义,这对动词类似于上述“解”字的两个读音,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使用两个符号来区分主动和被动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