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音節結構
From Phonology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m (加圖) |
({{DYK_Invite}}) |
||
Line 1: | Line 1: | ||
+ | {{DYK_Invite}} | ||
'''漢語音節結構'''指的是從不同角度出發採取不同方法對漢字字音的構成所做的分析。 | '''漢語音節結構'''指的是從不同角度出發採取不同方法對漢字字音的構成所做的分析。 | ||
Revision as of 18:24, 21 August 2006
Template:DYK Invite 漢語音節結構指的是從不同角度出發採取不同方法對漢字字音的構成所做的分析。
- 漢語音節在通常情況下指的就是一個漢字的字音,如「上、中、下、天、地、人」每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特殊的情況,如北京話兒化韻的「門兒」、「聲兒」等,是兩個漢字構成一個音節,又如後起的單位字「瓩、兛」等,是一個漢字包含兩個音節。
- 從傳統的漢字注音方法反切的角度出發,一個漢語音節可分成「聲」、「韻」兩部分,如「東,『德紅切』」,反切上字「德」表聲母「端」,反切下字「紅」表韻母[uŋ] <ref>王力擬音</ref>和聲調之平聲——韻母、聲調合稱爲韻。
- 一箇字音又可分爲「聲」、「韻」、「調」三部分,或者叫做「聲母」、「韻母」和「聲調」。如:「流連」二字聲母和聲調相同,韻母不同;「抖擻」二字韻母和聲調相同,聲母不同;「買賣」二字,聲母和韻母相同,聲調不同。
- 從音位的角度出發,對現代漢語諸方言和宋、元以來的近古漢語,可將一個漢字的字音分成五個音位。劉復把一箇字音比喻成一種生物,按發音的先後順序將這五箇音位命名爲:頭、頸、腹、尾、神。將其翻譯成現代音韻學習慣的說法就是:聲母(頭)、介音或韻頭(頸)、韻腹(腹)、韻尾(尾)和聲調(神)。
- 漢語音節構成中的五箇音位,只有韻腹和聲調是必需的,其他音位可有可無。也就是說:
- 竝不是所有漢語方言的字音結構都完整地包含了「聲、介、腹、尾、調」五箇構成部分,比如粵語的音節結構中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介音」,其「開」「合」兩呼是用不同的聲母來區分的,而不是靠介音。又如,朝鮮語的漢字發音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漢語的方言音,但現代朝鮮語是沒有聲調的。另外,有的方言的音節結構要比這個五位的模式複雜,如福州話的「卓」字讀如[tauk],韻腹爲-a-,韻尾卻是由/u/、/k/兩箇音位構成的。
- 漢語音節結構示例(IPA注音)
方言 | 例字 | 聲母 | 介音 | 韻腹 | 韻尾 | 聲調 |
---|---|---|---|---|---|---|
北京話 | 裝 | tʂ | u | a | ŋ | 陰平 |
梅州話 | 爵 | ts | i | ɔ | k | 入聲 |
廣府話 | 險 | x | - | i | m | 陰上 |
上海話 | 腳 | tɕ | i | a | ʔ | 入聲 |
朝鮮語 | 決 | k | i | ə | l | - |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