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From Phonology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m
(內容擴充和傳統漢字化)
 
(6 intermediate revisions not shown)
Line 1: Line 1:
-
'''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
+
'''反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法,也是對[[漢語音節結構|漢字字音結構]]的一種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兩個漢字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前面的字稱為'''反切上字''',後面的爲'''反切下字'''(古代採用直行的書寫方式,故前字在上,後字在下)。在使用音標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
-
古人因为没有拼音文字,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 [[韵母]][[声调]]。例如:<b>酒</b>子酉切。<b>子</b>声母为<b>精母</b>,<b>酉</b>韵母为<b>有韵</b>,声调为[[上声]],故<b>酒</b>精声酉韵上声。因为古代的发音和现代的不一样,所以不能用[[普通话]]把当时的反切发音出来。
+
==釋名==
 +
反切法最初也稱為「反」或「翻」,後來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兩種說法的合稱。這兩種說法雖然名稱不一樣,但實質沒有區別。[[顧炎武]]《音論》裡說:「《禮部韻略》曰:『音韻輾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韻謂之切。』其實一也。」反切取的就是「反覆切摩」之意。[[唐代宗]][[大曆]]年間,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諱「反」字,遂將「反」改成了「切」。
-
[[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
==歷史==
 +
[[漢語]]原來的[[注音]]方式是'''讀如'''、'''讀若'''法、'''譬況法'''和'''直音法'''。
-
{{stub}}
+
*讀若法就是拏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讓讀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確讀音來。如,《[[說文解字]]》<玉部>:「珣,讀若宣」,<宀部>:「宋,居也,從宀木,讀若送。」
 +
*譬況法是採用的描述性的語言說出字音的特徵。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尾。」[[高誘]]注:「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据,……久魚切,……斤魚切,𠀤'''音居'''……又……居玉切,'''音據'''」。
 +
 
 +
反切始見於東漢。《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然([[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又云:「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大體上漢末出現反切,魏晉開始盛行。有學者認為反切的初創跟佛教傳入有關。
 +
 
 +
 
 +
==拼讀方法==
 +
古人因為沒有拼音文字,用兩個漢字來注一個字的音。第一個字(反切上字)注[[聲母]],第二個字(反切下字)注 [[韻母]]和[[聲調]]。例如:<b>酒</b>子酉切。<b>子</b>聲母為<b>精母</b>,<b>酉</b>韻母為<b>有韻</b>,聲調為[[上聲]],故<b>酒</b>精聲酉韻上聲。因為古代的發音和現代的不一樣,所以不能用[[普通話]]把當時的反切發音出來。
 +
 
 +
==其他==
 +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本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一。
 +
 
 +
{{lang-stub}}
[[Category:音韻學]]
[[Category:音韻學]]
-
[[de:Fǎnqiè]]
+
[[de:Fǎnqie]]
-
[[en:Fǎnqiè]]
+
[[en:Fǎnqie]]
[[fr:Fanqie]]
[[fr:Fanqie]]
 +
[[vi:Phien thiết Han-Việt]]
[[ja:反切]]
[[ja:反切]]

Current revision as of 08:52, 21 August 2006

反切中國古代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法,也是對漢字字音結構的一種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兩個漢字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前面的字稱為反切上字,後面的爲反切下字(古代採用直行的書寫方式,故前字在上,後字在下)。在使用音標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

Contents

[edit] 釋名

反切法最初也稱為「反」或「翻」,後來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兩種說法的合稱。這兩種說法雖然名稱不一樣,但實質沒有區別。顧炎武《音論》裡說:「《禮部韻略》曰:『音韻輾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韻謂之切。』其實一也。」反切取的就是「反覆切摩」之意。唐代宗大曆年間,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諱「反」字,遂將「反」改成了「切」。


[edit] 歷史

漢語原來的注音方式是讀如讀若法、譬況法直音法

  • 讀若法就是拏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讓讀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確讀音來。如,《說文解字》<玉部>:「珣,讀若宣」,<宀部>:「宋,居也,從宀木,讀若送。」
  • 譬況法是採用的描述性的語言說出字音的特徵。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尾。」高誘注:「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据,……久魚切,……斤魚切,𠀤音居……又……居玉切,音據」。

反切始見於東漢。《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然(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又云:「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大體上漢末出現反切,魏晉開始盛行。有學者認為反切的初創跟佛教傳入有關。


[edit] 拼讀方法

古人因為沒有拼音文字,用兩個漢字來注一個字的音。第一個字(反切上字)注聲母,第二個字(反切下字)注 韻母聲調。例如:子酉切。聲母為精母韻母為有韻,聲調為上聲,故精聲酉韻上聲。因為古代的發音和現代的不一樣,所以不能用普通話把當時的反切發音出來。

[edit] 其他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本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一。


編寫途中 反切」是與語言語言學相關的未完成小作品。歡迎您積極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de:Fǎnqie

en:Fǎnqie fr:Fanqie vi:Phien thiết Han-Việt ja:反切

Personal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