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聲

From Phonology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m
(paslao)
 
(22 intermediate revisions not shown)
Line 1: Line 1:
-
'''入聲'''[[漢藏語系]]的多種[[語言]]所具有的一類[[聲調]]。一般入聲是短而急促的,但亦都有例外。
+
trcocal
 +
'''入聲'''是[[漢語]]的一種[[聲調]],屬[[仄聲]],指一個音節以[[內破音]][p]、[t]、[k]作結,發出短而急促的[[子音]]。
-
* '''真入聲'''在音節尾部帶 -p、-t、-k、-? 等[[韻尾]],發音時這些輔音韻尾只作發音的口腔姿勢而不完整地將音發出來,造成短暫啲停頓,使音節聽起來有一種急促閉塞的頓挫感。[[粵語]][[壯語]][[閩南語]][[客家話]][[越南語]]等都具有這一類真入聲。
+
在南方漢語如[[閩南語]]、[[粵語]]、[[吳語]]、[[客家話]]、[[赣语]]以及[[漢藏語系]]的其他一些語言中,至今仍然以不同形式保留著入聲。
-
* 另外還有一類退化了的入聲,這類入聲的韻尾已經退化消失,一般只能通過保留特定的入聲調值來區分入聲字。其調值拍長要麼保持短促,要麼加長,甚至長過其他聲調。[[湘語]][[吳語]]等所具有的入聲多數屬於這類。
+
在北方漢語中,除[[江淮官話]]全部地區、[[西南官話]]一部分地區以及[[華北官話]]中黄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区保留入声外,大部分的[[官話方言]]中入聲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是从什么时候消失的,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从[[元朝]]开始消失的,但是也有人认为直到[[17世纪]]入聲还没有消失。
-
[[漢語]][[官話方言]]中不存在入聲。以官話方言为母语者(包括以基於官話方言的[[普通話]]为母语者)不經過特別學習和訓練是不能分辨入聲的。
+
在基於現代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國語]])中不存在入聲。以失去入聲的官話方言为[[母语]]的人,包括以基於官話方言的[[普通話]]为母语者,不經過訓練難以分辨入聲字。
-
[[category:语音学]]
+
漢字大概於[[隋朝|隋]]、[[唐朝|唐]]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中國官話具有入聲,因而[[日語]]將入聲的痕跡保存至今,但其破音音尾已獨立成另一個音節(通常為ka行、ta行、wa行({{IPA|[p]}} → {{IPA|[ɸ]}} →{{IPA|[w]}}→ø)的音節)。相較之下,[[韓國]]、[[越南]]入聲字的發音則較為接近現代南方漢語的發音。
-
[[category:语言学术语]]
+
 
 +
<center>
 +
{| class="wikitable"
 +
|-
 +
|漢字
 +
|推定[[中古漢語|中古音]]
 +
|[[吳音|日語吳音]]
 +
|[[漢音|日語漢音]]
 +
|[[普通話]]
 +
|[[閩南話]]
 +
|[[廣東話]]
 +
|[[韓語]]
 +
|-
 +
|合
 +
|{{IPA|ɣɑp}}
 +
|{{lang|ja|ガフ}} (gafu→gō)
 +
|{{lang|ja|カフ}} (kafu→kō)
 +
|he(2)
 +
|hap(8)
 +
|hap(6)
 +
|hap
 +
|-
 +
|十
 +
|{{IPA|ʑip}}
 +
|{{lang|ja|ジフ}} (jifu→jū)
 +
|{{lang|ja|シフ}} (shifu→shū)
 +
|shi(2)
 +
|sip(8)/chap(8)
 +
|sap(6)
 +
|sip
 +
|-
 +
|佛
 +
|{{IPA|vɪuət}}
 +
|{{lang|ja|ブツ}} (butsu)
 +
|{{lang|ja|フツ}} (futsu)
 +
|fo(2)
 +
|hut(8)/put(8)
 +
|fat(6)
 +
|bul
 +
|-
 +
|八
 +
|{{IPA|pat}}
 +
|{{lang|ja|ハチ}} (hachi)
 +
|{{lang|ja|ハツ}} (hatsu)
 +
|ba(1)
 +
|peh/pat
 +
|baat(3)
 +
|bal
 +
|-
 +
|易
 +
|{{IPA|jɐk}}
 +
|{{lang|ja|ヤク}} (yaku)
 +
|{{lang|ja|エキ}} (eki)
 +
|yi(4)
 +
|i/ek
 +
|yik(6)
 +
|yeok
 +
|-
 +
|客
 +
|{{IPA|k&#688;ɪɐk}}
 +
|{{lang|ja|キャク}} (kyaku)
 +
|{{lang|ja|カク}} (kaku)
 +
|ke(4)
 +
|kheh/khek
 +
|haak(3)
 +
|gaek
 +
|}
 +
</center>
 +
 
 +
==参看==
 +
*[[四声]]
 +
 
 +
[[category:汉语音韵学]]
 +
[[de:Verschlusslaut]]
 +
[[ja:入声]]
 +
[[ko:입성]]
 +
[[en:entering tone]]

Current revision as of 22:53, 11 July 2008

trcocal 入聲是漢語的一種聲調,屬仄聲,指一個音節以內破音[p]、[t]、[k]作結,發出短而急促的子音。

在南方漢語如閩南語、粵語、吳語、客家話、赣语以及漢藏語系的其他一些語言中,至今仍然以不同形式保留著入聲。

在北方漢語中,除江淮官話全部地區、西南官話一部分地區以及華北官話中黄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区保留入声外,大部分的官話方言中入聲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是从什么时候消失的,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从元朝开始消失的,但是也有人认为直到17世纪入聲还没有消失。

在基於現代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國語)中不存在入聲。以失去入聲的官話方言为母语的人,包括以基於官話方言的普通話为母语者,不經過訓練難以分辨入聲字。

漢字大概於隋、唐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中國官話具有入聲,因而日語將入聲的痕跡保存至今,但其破音音尾已獨立成另一個音節(通常為ka行、ta行、wa行([p] → [ɸ] →[w]→ø)的音節)。相較之下,韓國、越南入聲字的發音則較為接近現代南方漢語的發音。

漢字 推定中古音 日語吳音 日語漢音 普通話 閩南話 廣東話 韓語
合 ɣɑp Template:Lang (gafu→gō) Template:Lang (kafu→kō) he(2) hap(8) hap(6) hap
十 ʑip Template:Lang (jifu→jū) Template:Lang (shifu→shū) shi(2) sip(8)/chap(8) sap(6) sip
佛 vɪuət Template:Lang (butsu) Template:Lang (futsu) fo(2) hut(8)/put(8) fat(6) bul
八 pat Template:Lang (hachi) Template:Lang (hatsu) ba(1) peh/pat baat(3) bal
易 jɐk Template:Lang (yaku) Template:Lang (eki) yi(4) i/ek yik(6) yeok
客 kʰɪɐk Template:Lang (kyaku) Template:Lang (kaku) ke(4) kheh/khek haak(3) gaek

[edit] 参看

ja:入声 ko:입성 en:entering tone

Personal tools